
甲骨文字典 PDF
- 作者: 徐中舒
- 出版社:四川辞书出版社
- 出版年:1989.5
- 页数:1613
- ISBN:9787805430447
- 作品简介:
《甲骨文字典》既广泛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,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获,该书体例独创,释义精辟,举例恰当,有以下独到之处。
一、兼采各书之长,独创最先进的编纂体例。该书对甲骨文字的解释,分为字形、解字、释义三部分,字形部分收录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,解字部分解说甲骨文字的本义及引申假借义,释义部分列举各类有代表性的辞条,以说明所释各字在殷商时期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各种词义。三个部分有机结合,互为表里,使读者能通过该书对甲骨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。
二、字形的收集,先汇集全部甲骨文字,从其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字形,故该书所收字形虽不是太多,却有一以当十之功效。字形的排列,按时代先后分五期依次系于各字头之下。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甲骨文字发展演变的脉络,和各个时期的不同字形、书体风格等,便于全面深入掌握甲骨文字字形,这是此前的任何一部古文字工具书所没有的。字义的解释,博采众家之长,不囿于一说,实事求是,同时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学术成果,综合形、音、义全面考察,创获颇多。
三、该书在甲骨文的考释上充分体现了徐先生科学的考释古文字的方法,强调文字之间的相互联系,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未曾解决的学术问题。如以前的学者未曾充分注意到甲骨文“小”与“少”为一字,因而只释出甲骨文中从“小”的合文,如“小甲”“小乙”“小王”“小臣”等,而对许多从“少”的合文却阙然不释,该书从古文字的基本特点入手,指出“小”和“少”本为一字,突破了字形上的束缚,释出从“少”的“小甲”“小母”等合文。又如甲骨文的“弁”字,系徐先生早年所释,当时限于考古发掘的状况,只从文献和字形变化来进行论证。该书则充分利用殷墟妇好墓新出的考古材料与甲骨文字形相结合,对该字作了更为全面的考释,证明了徐先生早年的结论是正确的,等等。
- 作者简介:
徐中舒(1898—1991)
安徽省怀宁县(今安庆市)人。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。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,师从王国维、梁启超等著名学者。在此期间,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,树立了“新史学”的观念。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,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、社会学、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,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“二重证据法”发展成为“多重证据法”。1928年起,徐先生先后在复旦大学、暨南大学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、北京大学任教授、研究员。1937年,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,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,除短期在武汉大学、华西协合大学、燕京大学、中央大学兼课外,终身执教于此,并自1947年起担任历史系主任直至80年代(中有短期间断)。新中国成立后,徐先生又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。1981年国家建立第一批博士点,徐先生一人承担了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两个博士点的导师,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。 先秦史名家,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。同时,他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最早参与者之一,尤长于古文字学的研究。此外,徐先生还博涉民族史、地方史、明清史、中国文学史等领域,将之融铸一炉,相互参证,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。徐先生早年以《耒耜考》一文知名。该文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与古代典籍及实物相互对照,一举解决了两千年来学者们一直莫衷一是的耒耜形制和功用问题,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篇。此后,徐先生有关先秦历史的一系列论著,如《殷周文化之蠡测》、《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》、《井田制度探源》、《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源》、《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》等,均因方法新颖,论据充实,创获颇多而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。在文字学方面,徐先生的《金文嘏辞释例》一书乃是治金文者的必读参考资料。他在晚年主编的《汉语大字典》是目前收录文字最多、释义最全的汉语字典,成为我国辞书出版史上一座里程碑,而他主编的《甲骨文字典》则被认为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。1992年,徐中舒先生去世后,巴蜀书社出版了在他讲课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《先秦史论稿》;1998年,为了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00周年,中华书局出版了《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》。
- 分类:学习教育
- 标签:字典 
- 链接:https://shuyuan.org/ebooks/7821.html
免费书籍,PC端扫码下载,移动端可以直接跳转!
- 上一书籍:第一次的亲密接触
- 下一书籍: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:金话筒的四字秘方
发表评论(审核通过后显示) 取消回复